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環境保護
一、引言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在不斷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困擾。由于市政工程本身的特征,施工區域常常是比較繁華的城市中,交通流量比較大,人口密度比較大,所以市政工程施工中除了項目的成本、安全、進度、質量目標以外,環境目標已經成為項目建設的另一重大目標。
二、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問題
根據市政工程施工特點,主要的環境問題有:揚塵污染問題、水污染問題、噪聲污染問題、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
1、揚塵污染
揚塵污染是最常見的環境問題,造成這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現場多為土地,土方開挖及車輛運輸特別容易造成塵土飛揚,現場空氣質量就會隨著這些揚塵的飛入而變得惡劣,如果施工人員吸入,就會造成健康隱患。
2、水污染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會運用大量的水資源,這必然會引發水資源污染問題的產生。比如對市政工程施工現場進行噴灑工作,市政工程施工人員的日常用水等,假如這些水資源在運用的過程中以及運用以后并沒有得到科學的處理,或者是處理不夠及時與科學,那么這些水資源就會變成污水,直接造成了水污染。
3、噪聲污染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時候,造成噪聲污染的因素有許多種,而且噪聲的大小、等級也各不相同。市政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噪聲主要源自于機器設施所發出來的聲音,具體包括運輸車、挖掘機、切割機等設施,其產生的噪聲污染必然會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
4、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棄物是比較嚴重的污染問題,因為市政工程施工涉獵諸多領域,施工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大量的廢棄物,比如建筑材料、生活垃圾等,假如沒有對施工廢棄物做出科學的處置,就隨意的堆放在施工現場中,就十分容易產生刺鼻道德氣味,所以對周圍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甚至對市政工程的順利實施起到阻礙。
除此之外,施工廢棄物有有毒廢棄物與無毒廢棄物之分,其中無毒廢棄物比較容易處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比較小。然而有毒廢棄物處理流程比較繁瑣,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較大,直接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三、環境保護相關措施
1、揚塵污染保護措施
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 633—2012)規定:空氣污染指數劃分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檔,空氣質量與分成6個等級,指數越高說明污染越大,對人體健康影響也越嚴重。
為了更好的治理揚塵污染許多城市出臺了很多防治措施。對長期堆放的廢棄物應該采用覆綠、鋪裝、硬化、定期噴灑等措施。
就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治理大氣污染,具體采用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幾點:
1建筑工地圍檔必須100%全封閉,且達到美觀大方,安全實用要求。
2工地大門內必須安裝定型車輛沖洗設備,保證出來的車輛必須100%全沖洗。
3建筑工地砂石、裸露黃土(含地面)必須100%全覆蓋。
4閑置6個月以上的待建工地必須100%全綠化。
5土方工程施工100%濕法作業。
2、水污染保護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建設的時候,會利用大量的水資源,所以為了有效的降低甚至是規避水資源的污染,就需要將施工現場與水資源保持一定的距離,假如施工地靠近水資源,那么就需要對水資源采取隔離保護性對策,從而有效的避免水資源的污染問題。根據市政工程的實際情況,結合污染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計劃,從而方便污水的排放,保護周邊環境。
3、噪聲污染保護措施
防治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噪聲污染需要從下面幾點開展:
1凡在居民稠密區進行強噪聲作業的,嚴格控制作業時間,晚間作業不超過22時,早晨作業不早于6時,特殊情況需連續作業(或夜間作業)的,應盡量采取降噪措施,事先做好周圍群眾的工作,并報工地所在的區、縣環保局備案后方可施工。
2盡量選用低噪聲成備有消聲降噪設備的施工機械。施工現場的強噪聲機械(如:攪拌機、電鋸、電刨,砂輪機等)要設置封閉的機械棚,以減少強噪聲的擴散。
3加強施工現場環境噪聲的監測,采專人管理的原則,根據測量結果,凡超過《施工場界噪聲限值》標準的,要及時對施工現場噪聲超標的有關因素進行調整,達到施工噪聲不擾民的目的。
4、固體廢棄物污染保護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的廢棄物防治對策主要可以從下面幾點入手:
1認真檢查與分辨工程施工過程中形成的廢棄物,認真的研究這些廢棄物的主要來源,進而從根源上解決廢棄物的污染情況。
2對廢棄物進行認真檢查,對于可以重新利用的廢棄物,應該專門選擇出來并且科學的安排,這樣可以為之后的市政工程后期的施工產生的廢棄物的重新利用提供方便條件,假如安排的不科學,不合理,隨便的存放,這樣必然對后期的市政工程施工造成主要的阻礙,針對不能夠重新利用的廢棄物一定要科學的處理,要結合廢棄物的種類,采用分類處理的方式處理。
四、結語
現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相關管理機制還不完善,再加上市政工程自身的特點,造成市政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還有許多環境方面的問題需解決。為了更好的在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保護環境,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需要市政部門以及施工企業、社會人員共同努力,促進市政工程的健康長遠發展。